请扫描二维码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或者在微信中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名称:

论坛日程

第三届华宇艺术论坛
时间/ 2018年12月8日 上午9:30 – 下午6:30
地点/ 海南三亚

9:30-9:40 AM
致欢迎辞
赵屹松(“三亚艺术季 & 华宇青年奖”创始人)
皮力(香港M+希克资深策展人,第三届华宇艺术论坛召集人)

9:40-10:30 AM
主旨演讲
罗志田(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近代中国的广义“大革命”
主持:梁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

10:45-12:15 AM
第一单元:革命与乌托邦
主题发言
梁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寻找新的主体:西耶斯、黑格尔与青年马克思的政治共同体构想
傅正(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博士后)>《美丽新世界》与美苏趋同论
陈界仁(艺术家)>未曾发生过“全面乌托邦革命”之地的“潜运动”案例与其后延意义
主持: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1:30-3:00 PM
第二单元:毛泽东时代的群众路线与艺术生产
主题发言
彭丽君(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大跃进时期的艺术生产: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朱羽(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化革命”与“自然”的界限:革命群众文艺运动的真理瞬间及其危机时刻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艺术管理学系教授)>从工农美术创作到社会参与式艺术中的主体诉求
主持:杨北辰(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教师,Artforum中文网特约编辑)

3:15-4:45 PM
第三单元:传统、革命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动能
主题发言
鲁明军(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文人·艺术·革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黄宾虹、郎静山与费穆
皮力(香港M+希克资深策展人)>革命的“背面”:20世纪中国艺术视野中的“传统”
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重新认识20世纪中国的文化坐标
主持:孙冬冬(独立策展人)

5:00-6:30 PM
自由讨论

引言人:
刘旭俊(《典藏·今艺术》主编)
瞿畅(Para Site艺术空间副策展人)
李佳(泰康空间高级策展人)
戴章伦(策展人,艺术写作者)
龙奕瑭(策展人,写作者)

参与讨论:
朱筱蕤(美国古根海姆美术馆助理策展人)
富源(Salt Projects联合创办人,策展人)
林昱(评论人,《ArtReview Asia》联合创始人和主编)
赵梦莎(编辑,写作者,abC艺术书展联合发起人)

“前提”入围展艺术家:
方迪、冯冰伊、冯骏原、郭城、李继忠、李维伊、刘昕、刘张铂泷、马海蛟、彭可、蒲英玮、谭荔洁、童文敏、未来主人、杨季涓、易连、曾家伟、朱建林

主持:刘畑(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研究员)

重估革命:历史、艺术与政治

我们即将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主义的兴起,作为全球化对立面的保守主义和本土主义开始抬头,人类社会在全球范围内开始遭遇从身份政治到民粹主义的种种问题,政治光谱也开始从二元对立变为多元而彼此依存的空前复杂态势。与此同时,对于全球化和现代主义的怀疑情绪在不断地弥漫、叠加。站在今天回眺过去百年,无数关于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上的现代主义方案都曾涌现。虽然任何方案都以革命性的姿态追求永恒,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得以自始至终被贯彻,而正是无数夭折、失败、沉潜与融合构成了今日历史、文化与艺术之独特景观。这一景观没有按照革命性方案的任何单一思路运行下去,但它又是无数雄伟的蓝图被毁灭后,散落痕迹的集合。相比20世纪对永恒性的幻觉,文化和艺术在当下因其生产和流通模式的进化,越来越成为针对现实的应激反应,任何思想、语言和方案的涌现和消失皆变得越来越快。这一节奏已经与资本主义的商业逻辑一致,亦即事物的有效期限被缩短,在文化消费中被不断地鼓励更新和升级。快速更新换代的现实,最终造成的是思想上的眩晕和失重。

 

基于此,本次三亚论坛将主题定位为“重估革命:历史、艺术与政治”。我们希望论坛能将艺术史与艺术创造置入一个更广阔和开放的维度中加以审视:在百年的历史框架中,重新检验和观察20世纪以来那些抗争、流产、夭折、失败的种种方案和梦想。这其中既有21世纪初期和民族救亡运动相关的现代主义实践,也包括50年代去殖民主义后的工业化和国家想象,直至世纪末的全球化革命,从而深入探讨革命的历史演变,进步与保守间的张力、革命与反革命等诸多关系。

演讲文稿

罗志田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近代中国的广义“大革命”

梁展梁展,男,1970年10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西思想史和文化史。近期发表的论文有《帝国的想象——卡夫卡<中国长城修建时>中的政治话语》(载《外国文学评论》2015年第4期)、《世界主义、种族革命与〈共产党宣言〉中译文的诞生》(载《外国文学评论》2016年第4期)》和《反叛的幽灵:马克思、本雅明与1848年革命中的小资产阶级额知识分子》载《外国文学评论》2017年第3期)。

寻找新的主体:西耶斯、黑格尔与青年马克思的政治共同体构想

傅正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

“美丽新世界”与美苏“趋同”论——兼对西方政治光谱变迁的思想史分析

陈界仁艺术家

未曾发生过“全面乌托邦革命”之地的“潜运动”案例与其后延意义

彭丽君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

大跃进时期的艺术生产: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朱羽上海大学文学院

“文化革命”与“自然”的界限:革命群众文艺运动的真理瞬间及其危机时刻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艺术管理学系教授

从工农美术创作到社会参与式艺术中的主体诉求与关系变奏

鲁明军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

“美术革命”:当代的预演与新世界构想

皮力香港M+希克资深策展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部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2001-2012)。博而励画廊创始人和总监(2005-2012)。

过去即未来:传统的百年观念史

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重新认识20世纪中国的文化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