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描二维码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或者在微信中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名称:

中东铁路上的交融  ——20世纪上半叶东西洋艺术在哈尔滨的传播与影响

 

二十世纪初清政府与沙俄共同修建一条横跨东西的东清铁路,从莫斯科穿过遥远的西伯利亚,进入中国直至海参威,在哈尔滨与南满铁道相联,这样形成了横跨欧亚T字形的中东大铁路,

 

【復道通东西】

 

李鸿章与俄国签了《中俄密约》商议由俄国设计、清俄合资修了这条横跨东西的大通道,从中国的满洲里穿过哈尔滨往东出绥芬河口岸到海参崴。1903年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条连接欧亚大陆横跨东西的国际通道,哈尔滨作为这条铁路的建设与管理中心,开始了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历史。

 

至1912年外侨总人口占哈尔滨城市人口的60%,四十多个国家在这里建领事馆。俄国十月革命后,白俄贵族通过铁路流亡到这,哈尔滨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流民城市。

 

开阜之初、在沙皇贵族推崇下、一批批欧洲新锐建筑师来怀揣着梦想到这座城市,新艺术运动风格与折衷主义笼罩着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并始终引导着市井民风。

 

犹太建筑师日丹诺夫,荷花艺术学校(梅耶洛维奇大楼)就是他来设计的。圣母守护教堂(中国东正教总会),称鞑靼清教会,兆麟小学老楼,还有中国传统的文庙等建筑作品。他亲自规划了哈尔滨中心广场(现在红博广场),他把东西方很多元素进行了重新的融合、奠定了哈尔滨城市建筑基调。

 

俄国艺术家组建的荷花艺术学校极具影响力。美术部教师米哈伊尔·基奇金才华横溢艺术家,他教授素描和色彩,雕塑教师阿·卡缅斯基是米·基奇金后来师从于雕塑家罗丹并在罗丹工作室工作,艺术史教师由阿·阿·别尔纳达齐和瓦·米·阿纳斯塔耶夫执教。这些教师带来了很多西洋的画材料和设备,荷花艺术学校是画家的苗圃、培养的大批各个艺术人才活跃于世界各地。

 

欧洲艺术家为避难中转或移民来到这惬意的城市,他们有建筑家、艺术家和设计师。德国包豪斯学院的部分犹太设计师经哈尔滨去往美国,这座城市人们艺术与生活已经融为一体。

 

 两次世界战争,通过中东铁路大量流亡的人跑到这里来,有避难的,有到这里淘金的,大量宗教绘画出现在教堂里,人们带来了大量的艺术品。许多外侨在这做画展。哈尔滨的欧风古董和艺术品商店画廊非常繁荣,经营主要是油画、版画等架上绘画。

 

再介绍一位当年哈尔滨艺术界无人不晓的画家阿·斯捷潘诺夫。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学校教授美术,1941年1月2日哈尔滨成功举办“斯捷潘诺夫从艺25周年画展”,他对哈尔滨的西洋绘画有着重要影响力。

 

传入中国的西洋美术,我一直认为有两条通道,海上通道、就是上海;再一个陆路通道、就是哈尔滨。这不是单指美术作品的输入,更重要的是艺术教育体系的跟入课题……

  

【南满通滨州】

 

另一条从大连(旅大)直达哈尔滨的南满铁路,带来的东洋艺术。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日本租管大连和旅顺口岸及铁路全线。当年摩登于世的亚西亚快车往返于这条干线,通过海陆联运神户到大连,再从哈尔滨西行至莫斯科转往巴黎,形成国际大通道。

 

1932年3月9日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成立伪满洲国,哈尔滨为特别市。日本人在这形成了很多的势力。日本开拓团来到了黑土地,带来的不单单是农、工、商等能工巧匠同时还带来了很多文化浪人到这座城市,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成为日本经济与文化殖民要地。

 

大量的犹太人通过中东大铁路来到满洲,当时满洲国住德国公使王替夫为犹太人签了三万张过境护照。外加国民政府住奥地利使馆的签证,大量的犹太人来哈尔滨避难。日本利用在哈尔滨的犹太资金制定了“河豚鱼计划”。这期间日本与犹太银行快速增长,跨国洋行遍布整个城市。在哈尔滨道里区形成两大社区:日本社区在地段街与经纬街周边,犹太社区从中央大街往西,做为日本社区的地段街一带,保持着一种混合文化的状态。这里有日本通讯社报馆、医院银行、日式的商店书店、日本学校和中国最大的日本神庙的,歌舞伎馆与武道馆。西式建筑与日式土木相融、受江户浮世绘的装饰风格影响的法国新艺术运动确在哈尔滨不谋而合。

 

治国,教育为先。日本从1919年就普及了小学义务教育。伪满洲国成立初就效仿这种教育模式。建立国小、国中、国高。把所有这些学校沿南满铁道到北满铁道线以区域设立,这样教育资源调动起来非常便捷 。创办哈尔滨美术专门学校及东省特区师范专科学校美术专业的,主要传授西洋绘画,形成了中国的西画群体,从事油画、水彩、雕塑等创作。艺术家有石揖、韩景生、韩乐然、鄂广居、高昆、刘志谦、周正等人,他们对城市文化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时期的哈尔滨通讯出版特别发达。弘报馆集通讯社、报社出版印刷发行一体式机构,报纸与大量通俗出版物充斥着这座新兴的城市。很多有名气的日本插图画家作品出现。日本的技师传授石版与铅版印刷知识,珂罗版工艺已普及,很多复杂的套色印刷品都在这里出产,并带动哈尔滨的印刷行业发展。特别是印刷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促进具有传播功能的版画、海报等艺术的发展。先进的小森石版印刷机大量运到这座城市中,各国投资者进入印刷行业并促进出版业的繁荣,精良出版物通过中东铁路运往世界各地,哈尔滨成为远东地区的出版印刷品的集散地。

 

那个时期大批游学东洋的艺术家相继回到这座城市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西方艺术。

 

王绍维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绘画,1927年回国先后在哈尔滨及东北从事艺术创作和教学活动、1950年任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后调任中长铁路总局工作。

 

李骆公(原名李为民)四十年代初回到哈尔滨,建国后他创建了天津美院。

 

周正留学东京艺术学院,彭正清先生翻译的《西洋绘画史》(相良德二著)特请周正先生校对。这本教材对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有特别的影响力。

 

光复后,哈尔滨涌现出一批实用艺术家,由本土和多国侨民艺术家组成,包括一批日本的遗孤留在这座城市,他们成立美术合作社为共和国长子哈尔滨的文化宣传业服务。

 

建筑设计家巴吉赤为中东铁路沈阳、长春、哈尔滨火车站前设计的苏军解放纪念碑载入东北城市建设史。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哈尔滨,筑成水陆与中东铁路的枢纽,殖根于中国流人文化与东西洋文化形成独特地域融合特征,是近代中国东北地区文化的中心。是“西学东渐”的文化窗口!

A A A A
作者:王绘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