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描二维码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或者在微信中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名称:

为什么要看你的照片?

我今天的题目是:为什么要看你的照片?

这是我父亲第一次回中国的时候所记录的家庭照片,他在拍照的同时也在拍一个影像,照片和影像一做对比,成为很有仪式感和集体性的一种记录。比较有意思的是,左边的照片被拍糊了,即使用了一个Yashica T4i的傻瓜相机,但还是拍糊了,这个照片让我想到各种记录的手法,以及这些科技手法和记忆的一种错位。

我父亲70年代是学计算机科学的,当时虽然还没有电脑,但是已经有各种自动化的科技。70年代第一批自动化的相机也开始被生产,后来被称为 “傻瓜”相机。这个命名很有意思,也就是因为自动化让相机足够的智能,任何“傻瓜”都可以操作。到了90年代,这种傻瓜相机的技术已经很普遍了,所以才有一个塑胶壳的Yashica,自带一个leica的镜头,还防水防摔。拍照的时候不用对焦,一按快门,它就自动调曝光度。好处是,你如果要拍即兴的记录照,傻瓜相机特别好用。那用傻瓜相机最合适拍什么主题呢?又爱乱动,又即兴:小孩。其实我父亲买了这个Yashica不是为了记录他妈妈的家庭,而是为了拍他自己的新家庭,拍我和我哥小时候的成长。从小到大,这个相机就陪伴了我和我哥。

我父亲拍照都是用柯达ektachrome的正片,拍完之后会洗成幻灯片,然而每周五晚上再“播放”这些幻灯片,再次观看我们过去一周的活动。我们就会面对着墙壁坐着,和我现在一样,有点像洗脑灌输一样,再次把这些记忆刻进我们脑海的硬盘。墙壁上的图像就变成一种外化记忆的延续,同时这些图像也变成一种强化自己记忆的手段。

 

这些照片慢慢的打破我们的个体性,从我们身体外面重新再次观看我们的身体。这张照片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外化记忆,是建立一种很奇怪的集体意识。这张照片是我和我哥在睡觉,我们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肯定不会记住任何记忆。看这些照片就是从我父亲的角度看我们自己,是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待一个共同的经验。

随着时间,科技变了,我和我哥也长大了,我爸也没多少机会拍我们俩。但是我还是对这种集体意识、家庭记忆以及自己私人做的记录很感兴趣。这几年我积累了一些自己感觉比较有意思的素材。这是之前剪成的一个小视频,这一群学生在德国轮流拍照。我看到他们的时候就感觉特别像我小时候,每个小孩对着机器摆个pose。但是我一直会问:这些照片是为了谁的记录,是谁的记忆?

最后一张回到很第一张拍糊照片。摄影科技发展到了可以自动化和智能的水准时,越来越 “傻瓜”的其实是我们自己。一年下来,用手机可以拍几千几或几万张照片,但是拍了这些照片之后,谁看呢?自己拍的照片如果都不看,那谁看呢?我们会再次review多少照片呢?如果照片只存在在手机的内存和云上,而不在我们自己脑袋的内存,这个算是记忆吗?如果拍照是为了可以更好地记录,但是我们越拍越记不住,我们为什么还拍照呢?现在,我们大多数的手机都比Yashica T4i智能多了,但是我们大多数整理这些照片,archive这些记忆的方法还是很落后。这是我一直在在探讨的问题:为什么要看你的照片?

*部分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A A A A
作者:管钧90后,出生于纽约, 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麦考利荣誉学院,现在是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的公费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