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妮对话谭英杰:一次突然的聊天,从一个微信表情谈起
文中谭是谭英杰,王是王安妮
一次突然的聊天,从一个微信表情谈起,本来以为会聊点谭英杰的最新作品,谈点权力、规则和人的生存困境,结果什么也没聊,话题全被谭英杰岔开,转到了另一个主题。不过我觉得这样也挺好,思维语言的随机跳跃让我能感受到艺术家创作的动机。从一个话题到另一个话题,陷入到一次关于微信界面剧场的创作中。
微信和我们的关系似乎完美地应和了这个主题。艺术家往往带着观察的敏感性投入生活,人们讨论社交媒体和日常生活的异化,直到这个话题变成了老生常谈。罗曼·罗兰说,艺术是一种享受。如果不是享受中最享受的一种,人们不会自愿自发地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微信的魅力毋庸置疑。微信的技术让思想形成文字并且可以实时地与他人对话,每个短暂又美丽的时刻都可以永久地保留在彼此能够随时查阅的虚拟世界,这本身就是富有诗意的行为。每一段聊天的场域都是天然形成又在微信里被规定的,人既是表达的主体,又躲藏在自己的文字和表情包背后,塑造了一个别样的形象。
微信的本质究竟是交流还是自我梳理?文字是否可以代替身体的在场性?许多问题都有待探讨,或许这是下一次创作的起点,这次对话只是给出了一个新的可能性。
朋友发来的问候性微信表情,源于网络
节选几段对话,但是聊的还是太啰嗦了。
谭:我刚才跟朋友微信聊天,他发了一个表情,我觉得挺逗的,我想从这个表情聊起,我也不知道会聊到什么样的结果,可以试着聊聊。
王:好。
谭:我们之前有上过一个课,是讲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很多我都忘了,就记住一个模糊的点,大概意思就是灵晕在摄影照片中和真实场景中被转换。后来我一直都相信这个事,所以我对于新鲜好玩的事,还是挺愿意去接受的。我们当时在聊,诗在当下应该是什么样子,当时就觉得,微信表情可以是一种当下的诗,而且它参与度特别高。
王:我明白你说的意思,某种程度上,诗有它的社会性才算是被完成了。但你先让我反思另一件事情,它是不是诗的问题,你说电影是诗吗?影像的艺术是诗吗?我认为它的门类是艺术,但并不是否认它本身有诗歌性质。
谭:在我的认知里面,我把很多东西都混在一起,我并没有那么强的分类意识,我会觉得这个东西可以变成那个东西,也可以变成这个东西。
王:我感觉到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科交叉是好的,也许我们不应该上来就把它给分类了,但是保有学科的独立性,也有另一种好处,就是精细的看到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谭:我刚才突然想到,假如说微信只是聊天框,它作为一个剧场的话,比如说可以建500个人的一个群或者300个人的一个群,这个人数其实就像一个小剧场一样,我想想可以怎么去玩。
王:我觉得按你这种思考方式的话,聊微信的群比剧场要更持久,因为它的文字是你随时可以调动起来,即便不是当下看着他们的聊天,但时间被记录下来了,节奏被记录下来了。
谭:我觉得我脑子跳出来另外一个事,就是说微信的聊天框,它是很日常,很轻松进入的一个场域。但是我有的时候觉得某种仪式化的东西还是很重要的,就是你有一个仪式,再进入到一个空间里面的话,你会主动扔掉自己的一些偏见,但是正常的生活状态进入到一个场域里面去,我们会带上很多的个人偏见,比如说我们看微信里面的群聊天,我们会觉得有些人的言语就会不喜欢,就会不爽,但是如果你去看一个剧,你去看到一个坏人,你会反思他说的话对不对,或是他表达了另外一层意思,这里面还是不一样。
王:如果有了某种情境设定的话,它会督促你去更换一种思维去看待一些问题,这肯定是。微信这种快节奏的东西,就是会让人走向比较偏激的态度。我觉得有种距离可能是有必要的,仪式感可以帮助你制造这种距离,然后还有很多其他东西,可能也能帮你制造这种距离,你会比较克制自己的某种本性。
谭:我觉得表情挺好玩的,因为你知道,其实每一个表情都是一个梗,它有点像最新流行的词汇一样,比如说我们以前没有发生过的词汇,比如说今年又创了一些词汇,然后它就会凝固成一个表情,每一年我们都会有新的词被造出来。
王:而且有一些当时流行过的东西电视剧,然后或者是游戏什么的,那个表情包我现在仍然存着它,但是这个东西已经不在大家日常交流里了,但是它仍然存在表情包的库里面。所以大家都会用梗,它会留下,但不是所有的艺术都会这样吗?每个时代都在各个门类的艺术里都会留下一些东西。
。。。。。。。。。。。。。
啰嗦了一大段
谭:艺术家做一个作品的话,永远都离不开空间,它可以是在你脑子里面,在对话框里面,或者是在现实空间里,或者在手机屏幕上,它都需要一个空间来承载。当空间换了之后,它的形式、内容就要变化,所以这种换了空间的实验,一直都是艺术家愿意去挑战的,愿意去为它做一些创作的。我不知道,戏剧圈应该也是这样,关于空间不同的概念,我看大嘴突击队或者什么的,他们都愿意在不同的空间里面去做这种事件性的,突然闯入一个空间。
大嘴突击队,《客房服务》,图源于网络
王:有很多的问题在困扰着戏剧创作,一方面是戏剧非常强调在场和当下这件事情。
谭:因此微信剧场就要反应快,你想如果剧本要琢磨好久什么的,然后排练很久,就基本上已经失效了。
王:不,我说的戏剧的当下,指的是说观演的发生是你当下亲眼看到的,这就是为什么线上戏剧曾经引发过戏剧圈很大的一个讨论,它到底是不是戏剧,它是伤害了戏剧,还是说它是戏剧的一种新形式,就是当你把它变成线上的,把它录下来,然后把一个戏剧作品,转录成像电影,比如说像微信这种模式,它还是不是戏剧?当观众、演员、表演者,没有出现在同一个场域、一个空间里的时候,那么戏剧是不是存在?就是观演关系是否存在?戏剧最基础的东西就是观演,如果这个东西不存在了,戏剧还是不是戏剧,或者说在电影出现的时候,戏剧就受了一个巨大的冲击,大家不愿意再去看真人了。尤其是疫情在推动,大家遇到这种新的情况,新的观演形式的时候,都会很警惕,因为戏剧就是被这样子误伤过很多次。我们实时的这种交流,然后形成被固定下来的这个东西,让人觉得危险。
但我觉得你所描述这种趋势是不可逆的,我们都无法阻挡大的潮流。《娱乐至死》里曾经描述了一段林肯当年在街头演讲的文字,然后那段英文语法结构之复杂,句式之长,用词之精专,让我觉得勉强能看懂,但如果是让我听的话,会非常吃力,我几乎听不懂。现在人也不用这种说话的方式了,人的思维发生了变化。
谭:我觉得你们做这种戏剧构作,特别像当代艺术里面玩现成品。比如说我们做一个装置,利用现有的东西我们去改,我们去重新组装它,然后去把它拆解了,然后再重新拼凑成另外一个形态,有点类似这种感觉。
王:信息工作这种概念,或者是布莱希特带来的这种精神风貌来说,就没有经典文本,没有东西是不可以动的,就没有永恒的东西。比如莎士比亚,他不可能像14世纪、15世纪那样表演,他早就已经变了样子,除了环球剧院,除了给游客去看的,环球剧院也不这么表演了,没有人再这样表演了,莎士比亚早不是从前的样子了,你现在看不到那样的莎士比亚,但是他仍然活着,他探讨的问题是新的,或者某种程度上普世的,所以人们一遍一遍的再去重排它,并不是因为一个14世纪的苏格兰的国王对你有什么影响。
环球剧院,图源于网络
谭:我觉得这个挺酷的,我脑洞跳到微信表情里面,假如说微信表情,如果做成了一个莎士比亚的剧,我都不知道会怎么样,简直会疯掉我觉得。
王:这个一定超好玩。
谭:我觉得建那种群,然后进群就收门票,然后就可以看戏了,有好几个演员,然后演员发他自己在家里面或者是隔离,然后自己说话或自拍什么的。然后那种冲突性或者是紧张感,我不知道怎么弄,我觉得肯定会有一种东西来体现出这种紧张感。哦,我知道了,你比如说我们在那种小区业主群里面会有人相互对骂,其实也挺紧张、挺刺激的,你知道吗?应该有几个观众是托,然后在里面就觉得这什么玩意,然后演员需要去解释,然后就对骂,一下就有那种紧张感了。
王:我觉得微信还蛮容易被代入的,我记得有一个大的500个人的群,然后就看到两个留学生,就看他们两个人在探讨一个戏剧理论问题,有一个人他的观念之沉浮和无聊,简直就是让我当时,生理上的就为他感到尴尬,就想把手机扔了,我很容易就代入到,我想说,我的天,这个人社死了。
谭:微信群里面会有社死的感觉,但是我们看戏剧不会有社死的感觉,你知道吗?
王:不会,那个距离不会让你这么代入,你即便有也绝没有这么强烈,因为你知道那背后是个真实的人,而戏剧只是个角色。
谭:这个挺好玩的,我觉得可以弄一个这样的作品。
王:我们微信后面是活生生的人,其实这么想的话好神奇,原来微信让你有一个身份,但实际上它不是真实的你,这就跟你去扮演一个角色没有什么区别,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它真的很像戏剧。社交网络大家都在扮演某一个你想象中的自己。
谭:比如说在我们当下的话,其实时间线是很难被剧场化,变成多线或者是穿插或者是倒叙,这个是挺难的是吧?
王:越是人多的群,大家说话会比较慎重,越是人少群会比较活跃,这个是微信基本的一个情况。
谭:B站出弹幕之后,我当时觉得特别好玩,我可以和人一起互动了。现在发弹幕都是很正常的事了。我觉得我们以前都是孤独的在家看一部电影,现在感觉还有人跟你一起看电影的感觉,我觉得弹幕是一种新的现代很活的一个东西。
王:我认为弹幕神奇就在于,其实主要是在表达,你没有那么期待回应。
谭:它就有点像一个印记,比如说有些人特别喜欢在树林里面刻个名字,我觉得其实弹幕特别像雕塑的过程。
王:还真是,就像你说到此一游那样子的。
谭:你刚才讲那个时间线以及人被淹没的状态,但是你想我们做一个剧500人的群,其实有480个人都是观众,只有20个演员。挺酷的,就叫8点微信剧场。
王:为什么是八点?
谭:只有半个小时微信剧场,然后演一部短剧,我觉得其实有很多空间趣事在里面。比如说我在我们家,我是演员A,你是演员B,我们演一个经典剧目,比如说演麦克白或者演李尔王,然后你的家就是你的表演空间,就是你的时间顺序,我的家就是我的时间顺序,我可以发一段自拍,然后一段视频,再描述我的话,然后你去回应我,然后还有几个坏人角色。
王:我觉得我们可以去思考会发生什么事情,它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不可控。
谭:其实我觉得微信里的小剧场,只能够存在10分钟,我觉得或者是15分钟,我觉得长了就没人看了。
王:如果没有交互的话,这件事情就没有意思。如果要是有跟观众的交互,是可能会有趣的,但10分钟都会非常混乱。
谭:看来这个事情还是很难成立的,玩不起来。
王:不容易,就是得很精巧的设置,我查一下,之前他们有做这种所谓线上剧场的,他们有没有尝试到这种跟观众,因为我知道他们有。
谭:我跟你讲,我看过一个剧,然后叫 Encounter,不知道你看过没有,是一个英国的演员,他是一个声音表演剧场,最后做成线上。
谭:你一定要戴上耳机去看这个剧,只有一个演员,是疫情期间的直播。他一个人演出了好多个人的存在,你就真的感觉你身边有人在你旁边,然后开了门,就是因为他左右耳声道做得很好玩,很像在你的耳边,他就相当于这个演员在你的耳朵旁边说话一样的感觉。他是通过声音让你感觉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精彩。
王:你小的时候在游乐园里玩过“鬼屋”吗?
谭:我没有玩过,但我知道这个感觉,我看那个encounter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
王:用听觉去呈现是挺有趣的。他还是在强调在场性,他只是用另一种方法给你制造幻觉。
谭:所以其实在场性这个东西很好玩。假如说把微信聊天这种在场性,如果说能够巧妙的运用出来的话。
王:我觉得可以再考虑一下怎么去弄,实际上这东西说不定能玩出来,它并不是走不通。
针对第一次开的头,过了几天谭英杰又做了几个假设——关于微信剧场具体可能的设想,由此产生了第二次聊天。
谭:前两天我在想,关于微信剧场或者是界面这个东西,它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就有几种假设。我想假如说要是真的做一个古代的剧,比如说莎士比亚的剧,或者说是把电影,比如说《罗生门》这部电影给改编成一个剧场在微信里面去表演的话。我有想到几种情景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我们的微信群里面会有一种群是八卦群,然后我们在这个八卦群里面聊完之后,我们会在另外一个八卦群里面在说这个八卦群在聊什么。这是人的复杂的心理,我觉得这是这种微信群能够表现出来的,比如说演员他有内心活动,然后他内心活动有这样的一个表现形式。那观众的话就可以在两个群里面去看到这样的一个角色的变换。
王:同时都是一件事情,然后这边听完了以后这边转述对吧?
谭:对,我觉得这个挺好玩的,我觉得就像《罗生门》的这种剧情的话,我觉得可以用这种方式去表现还挺有意思的。
王:《罗生门》是一种,但是我觉得其实说不定更适合喜剧呢?
谭:喜剧!比如说我从这里面延展到空间的变化,我觉得在这种虚拟空间里,其实空间是没有界限的。空间其实是一种空间关系,比如说是人群关系决定这种空间性质。比如说这帮人是你的亲戚,那这个亲戚就是决定这种空间属性的,这帮人是你的领导,是你的同事。
王:完全不同。
谭:完全不同的一种思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可以空间转换这样的一个概念。
王:我明白你的意思就是很好玩,因为他完全是用关系去框住,框住这个去定义这个空间的。
谭:对,然后我还想到还有一种生活中能够见到一些僵尸群,比如说有几个老师,然后其他全是同学的群,这群特别容易变僵尸群你知道吗?比如说老师发个东西,然后学生就经常会去揣测这什么意思。有些人可能就会跟一句复合一句,有些人可能就不跟,然后就在划水。其实我觉得这个,然后他就可能跑到另外一个群里面截发图。因为我那天我突然间想,一个莎士比亚的剧怎么改编成一个微信里面的东西。
王:莎士比亚剧,喜剧里面还蛮喜欢玩这种就是单纯的转述,转述错了,然后或者是有意的胡说八道,他的喜剧里面很喜欢玩这种文字梗。就是都不需要怎么调整,可能直接就能用过来。然后还有这种我在你的左边说,然后你就学着,然后就跟右边人去讲。我教你么谈恋爱,然后我教你怎么去追姑娘。然后这个人就傻乎乎地去了,然后就说得跟人家就跟他设想的场景完全拧巴着。对不上号,然后他就一直在出丑,就这样的戏这样的桥段还蛮多的。
谭:对,我觉得这个方式在。
王:刚才说的真的用关系定空间这件事情,我原来都想这真的很好玩。
谭:然后我又想到, 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一种东西,是剧场或者是现实生活中都没法复制的。比如说男女朋友或者是去或者是陌生人,比如说暧昧关系,用微信或者用打字的方式去聊天,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的,这个东西完全是只有只能存在这种在我们手机界面里面的一个现象。比如说一个男的去追一个女的,或者男的和女的在调情,他们在微信里面聊天和在用嘴巴说出来完全是另外一个状态,你知道吗?就是那个语言或那个符号去表达,或者是发一个动图,或者是分享他一首歌,这个我觉得是完全不同于舞台的,然后非常有表现力的一种方式。
王:是的,如果,但你想象的这个形式,它就完完全全是发生在微信空间里,它完全没有其他的第二现场的对吗?你完全凭借文字和表情去欣赏对吗?
谭:对,我觉得完全可以通过文字和表情方式去欣赏他们这种恋爱状态或者他们这种暧昧关系,你觉得吗?这种变化。就是我是在想,就是说如果说我是在想我们生活中真的这些场景,运用他们的一部分,然后变成一个完整的剧,因为一个剧它不可能只有一种情节,它是有很多复杂的方式在里面。他会有争吵,他会有爱有暧昧,他会有算计,他会有安静的情况,会有很多种有复杂这种时间段这种节奏在里面嘛。我是觉得这些东西可以运用到这方式去,可以把这些东西可以表现得很好玩。
王:我觉得这样趣味性挺强的。
谭:然后我还有一个好玩的,就是说关于吵架的一个事,我觉得吵架是特别好玩。就是说你看我比如说业主群特别容易吵架,比如说你们家水管把我们家木地板就是把我们家墙给弄坏了,然后就说吵架,就理论然后你赔钱什么的,然后在群里吵,在群里吵就特好玩你知道吗?因为你想想,他说一次性说好多个59秒的,你就搞不过他,你就只能发文字,因为你文字会比语音强大你知道吗?两三个文字就能概括它。所以就是说我觉得这个特好玩,就有点像我作一个比喻就有点像台阶,就是因为比如说看贴吧会经常会有留言,楼主和一楼二楼会骂他嘛。会有一个台阶关系就比如说我是一楼你是二楼,那我反驳你的话,我会说一个楼上或者是楼下就是会有这样一个关系。然后我觉得这个特好玩,就是我觉得假如说两个人在争论就特别像一个台阶,一会上一会下就是上台阶和下台阶,这种关系会很好很有意思。就是他这种形式感我觉得挺好玩的。
王:你要是台阶这件事我还在想,人们真的会很努力地把任何事件空间去具象化,就连文字这个事情大家也会分一楼二楼,然后楼主然后会分上下,楼上的楼下的,实际上它本身虚拟的信息是不存在这个关系的。是你。
谭:对我觉得我想到这几种形式,然后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比如说我们会在微信里面会直接比如说发链接,比如说发一个推送,比如说我看了什么好听的好看的推送。比如说什么报道什么的,什么文章就会直接发。这个形式是很好玩的很有意思,就是一种现实挪用。
王:是的,你整个地把这个信息交出去,然后让人去解读它。那我们在想你刚才说你想象中比如说《罗生门》这样的戏,它完全改成文字这样子的去传输,就是去。你有考虑到比如微信的剧场的话,就是大家专注力会分散这件事情吗?
谭:我觉得很容易分散,比如说我如果发一个链接的话只能发一回,我觉得不能发太多。或者是说链接它本身只是一个图片,就是一个截图,你知道吗?相当于点不开的那种。它只是有一个标题,就相当于一个演员拿了一本书来暗示说我看什么书一样,就是这种意思。
王:是这样,因为我这两天在看,大家在讨论说为什么默剧在电视上,在视频里或者在电视上的话,观赏的效果会远远的差于在剧场。其实就是专注力的原因,就是你传达的这个东西能不能就抓住观众,然后让观众非常认真的顺着你的叙事去体验,这个很重要。但是微信又恰恰是一个你随手拿起来就可以看,然后你丢开了过一会可以在接上这么一个东西。是不是要借用这种碎片化的这样子的去让人欣赏,还是说我们更希望他一口气地把这个事情看下去了。
王:因为微信本身就不是一个让你长时间地盯着他的东西。
谭:确实是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我是觉得如果说能够很精彩地做,能够精彩的能够顺得很顺畅的就是这种表现形式的话,应该会专注一段时间在里面,应该是会有一段时间专注的。但是我觉得如果是个喜剧的话,应该会很专注我觉得。
王:我觉得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你就把它拉长,不介意它中间是分散的。比如说这是一个像你不是曾经讲过说你有那样子的游戏群,你们会一玩玩很多天,它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也许微信如果做成剧场的话,它可能会有更多的碎片时间,但不是要求你一次性的。
谭:对,假如说是一个超长,比如说是一个发酵的过程,比如说是五六天的这样一个的话会很好玩,就是时间比较长。
王:因为剧场有一个困扰,一直有这个问题,就是剧场的时间和现实的时间流速这个中间的区别。就是你要在很短的时间,你要在一两个小时里面讲一个横亘了比如说上下5000年的故事,这个体验其实是很虚假的。但是如果放在微信里面,你甚至可以让他点真实的,我就是耗着你我就两小时都不理你,就是给你置这个气,如果是争吵的话。
谭:这个很好玩,我觉得这样的话就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事了,我觉得对剧场的冲击好大,如果是这么玩的话。
王:就有两件事情我觉得很有趣,一个是他就是你刚才描述的他非常精确地就是用关系然后来框住这个空间,然后另一方面就是他其实,因为他随手可得你不需要你的身体并不需要被困在剧场里了。所以他其实就可以省去了这个困扰,就是我一定要在集中的时间里面进行观赏。
王:然后因为它每个关系都非常的具体,你只要看到这个你就知道说这是一个比如说师生的群,有老师和学生。这是一个酒局的群就大家都是狐朋狗友的只约喝酒,然后他就可以很鲜明地把这个前提放在这里给观众。你有很多的介绍关系的东西就可以省略掉,所以戏就会进得很快。
谭:所以说我觉得可玩性挺大的。我是觉得就是说我其实那天我能有想到有一部,我之前看过一部剧就是一部电影,然后讲得其实它是一个网络截屏剧你知道吗?他就是讲一个韩国的爸爸他女儿失踪了,然后被绑架的这样的一个故事。然后他其实全都是这个爸爸一直在网络上搜索这些这个女孩的资料,然后找他的关键词,一点点查,然后发现有一个虚假的人用了一个人的号,然后他从这个端倪发出发现的端倪,然后就报警,然后发现这个警察是个假的。然后最后又打电话,又揭穿了这个警察,然后才发现他女儿被警察的他的儿子给绑架了,是这样的一个剧情。全都是用网络截屏、搜索这样的一个过程去呈现的,我觉得很精彩的那样一个戏。
王:对就是说那种画面的叙事还是很强的,就是可以把很紧张的剧情都。这种听起来这种剧情剧还挺揪心的,就是说他也可以用。如果他也可以用这种推,还有包括推理悬疑就是这种元素的,所以它都可以抓住你的就是注意力的话,就说明这个是成立的。
谭:如果说他能够就是我觉得剧情如果说有好几天的话会很有意思。
王:对,我们就是把真实的时间放进来。他不一定是一个很特别长,但是比如两三天像这是完全可以成立。
谭:对。如果说它是一个真实的东西,它如果在最后的结局是一个纯,就是一个颠覆性真实的这种东西的话会很好玩。或者它是一个极端真实的一个故事的话,就会很震撼,我觉得最后的结局。
王:没错。
王:就是他能和真实,现实就是可以勾连到真的,或者有一部分是让你感受到它的真实性的话就会很有趣。
谭:对,然后我就觉得这个真的可以玩,我觉得真的可以玩,我们可以琢磨一个剧本,然后做一个这样事出来我觉得。
王:好,我觉得如果要是有什么你觉得合适的事件,就务必把它记下来,我也这样。
谭:对。然后我在想就是说这个玩意怎么开头你知道吗?我觉得这开头特别难,开头应该就是发表情,我不知道。
王:是冷开场还是热开场,然后是怎么弄。
谭:然后我觉得这里面那种真实的情境怎么加入,还是我还没有想到,其实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加入这种比较激烈的,具有很强烈的这种激烈的状态。因为你比如说我们听一大妈和另外一个隔壁邻居在吵架,你肯定不如你看着现场吵这么激烈,你知道吗?因为毕竟还是在微信里面吵,毕竟没有那么激烈。但是我觉得这种极度的张力的东西,我还没有找到就是说它极具表现力的地方。就是怎么把它表现得更强烈。
王:就是我觉得这个而且还得有对比,比如你一直发文字,然后你突然发语音了或者是怎样就。
谭:对有跳跃性的方式,或者是直接那种。
王:对。
谭:或者直接就是说变成语音聊天了,你知道吗?直接变成视频骂了,你知道嘛就这种。它的切换就会很真实。
王:就可以围观的这种。
谭:对就会比较好玩。WOW。这样的话它的空间就太大了。如果说能够视频对话,然后观众能看到的话,那就变成了一种。这太强烈了,这个很强烈,我觉得这个挺好玩的。就是就有种在看戏,然后自己又在你旁边,然后而且拉距。
王:他更贴近了这个角色,他就会离得更近看着。
谭:对。这样的话就。
王:只要把这个设计得精巧一些,就是比较精巧,然后同时其实它也仍然还有表演,因为你还要有语音,然后你会有这种发语音和语音通话什么的,就你还是有表演在里面。所以就挺好的。
谭:这样的话就挺好,其实我觉得这样特别适合吧,特别适合把古老的剧和现代生活的剧情,然后直接改编,然后融合在一块的一种表现方式会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就会很强,就会很有。我不知道我就会感觉很好,就很有意思,也会出现很多东西出来。就是现在生活的好多,比如说这种社交问题的,或者是这种比如说自闭症的这种他的心理状态什么的。或者是职场上的,就特别容易发生这种沟通或者语音沟通、微信沟通这种剧情出来。
王:是的,现在大家包括工作什么都非常,不只是社交就是工作也非常依赖这个软件。
谭:对,我觉得在剧场上表现这个东西还是没有这种方式强烈,如果说剧场上表现一个这样的一个故事,另外,要是在微信上面具体表现的话,可能会比在剧场上要强烈我是感觉。
王:剧场大部分是大部分时间在规避这种新变化,他没有办法很强烈地表达这个东西。虽然微信这种聊天,就这种线上的聊天已经非常深入人心了,已经非常融入大家生活了,但实际上在剧场里很难体现这个东西。对于剧场里面大家默认大家不咋用手机,你有发现吗?
谭:对的。
王:所有的戏都是。
谭:对。
王:无论你把这个设定的多现代,大家都不怎么用手机。大家仍然面对面的交流,因为这就是剧场要做的,就是或者他就会,反而会把你所谓聊天的东西很虚伪地外化出来,也不是很透明。
谭:你刚才讲那个我突然想到一个事,比如说你刚才说剧场上是真的希望人能够面对面的交流。但是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其实大家愿意用微信去面对面交流,而不太敢真人面对面去交流,就是会有这样的一种问题一种现象。所以我觉得如果说做一个微信剧场的话,我觉得应该要拉,把这种通过微信面对面的这种方式拉到极致,觉得会很强。
王:是的,我觉得其实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就是很多人都认为或者大家普遍的都主要的思维都是说真实的面对面的交流更有效,然后那才是真正的交流。但是其实这个技术和信息发展,你没有办法阻挡人们走向,逐渐的走向数字就是媒体这样子交流,你不可阻挡这个趋势。而且我觉得是否真的面对面的交流更有效,这件事情非常值得商榷。有很多话你可以用文字打出来,但你亲口不一定说得出来。
王:但那就是你想的东西,那就是你要表达的东西。这一点我很确定,就有时候并不是我想说的话,面对着人就能说出口。但是当你百转千回了之后,你说不定文字上可以有勇气去表达出来。有时候是这样子的。他并不一定,他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其实人可能更容易交流,这也是个可能性。
王:就是哪一种沟通最有效,或者说我们要不要这样高效的沟通,都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有的东西太有效了,它适不适合,是不是我们就需要他,这都。就像速度越来越快,现在北京上海这么快就可以到了。就是人们没有什么借口来摆脱这种社交,就是因为你很快就可以面对面了,然后但你就不见他仍然保持这个距离。还有这个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然后微信这个剧场可能是个挺好的表达方式。
王:我们可以在就在这个上面去探讨。
谭:对,我们就在这点上探讨。我刚想了一个好玩的事儿就是说我那天看的网络清洁员纪录片,然后那个纪录片里面有那种比如说,在菲律宾的就是删除网络这种打码的这种员工,然后他们的这种采访。然后有些人他就辞职了,或者有些人他就因为签了合同不敢辞职,然后他就要承受一种心理负担。我就想从这个故事进入的话,假设进入这样的一个剧情故事的话,比如说,我们先是一个500人的群,然后我们开始先有一个暖场的人来暖场。就说你们最近怎么样,然后都在看什么。然后等开始比如说时间点,OK到8点了,然后我们开始表演,然后这个时候把群名一改变成一个闺蜜群,你知道吗?就相当于然后女主角就上场了,女主角就是网络清洁员的一个女员工。然后他就在吐槽就说我好累,就是看到什么东西。然后他的闺蜜A就出来了,就跟他聊怎么了,不要这样什么的……我最近看一个很好玩的东西,就开始进入他的这样的一个生活…然后就是说这个剧情里面我觉得就可以嵌套出,我觉得这样是一个开头嘛。我就觉得他肯定是一个能够看到主角内心世界的这样一个开头会比较好进入,观众会有那种偷窥欲,会觉得愿意看到这样的一个剧情。然后再开始进入到别的剧情转换,或者是又有什么争论,或者又有男朋友或者又有事件发生。或者是又有突然间有一个新事件发生,比如说像 Trump他的推特被封掉或者什么的,就是种种很多这种事件的事情加在一块,他又要进入工作群,然后他又要进入什么什么这样一个事情。我觉得这个可以编。
王:可以另一方面我觉得还有一个点可能要考虑,就是观众参与这个到什么程度,他只是看着还是说他可以发言,还是他可以表态。因为我在想到原来有过这种手机游戏,就是它你如同在探案,然后他就会像给你假装做出了一个假的聊天软件。然后你剧情走到比如说你需要去跟一个人单线联系,他就加了你的好友,然后他,然后你要是需要,我这个叫群聊了。但是他就会比如说你需要有新的联系人,然后他就会加到你的列表里面去,然后你就一点点地就是通过这样见更多的人,跟更多的人所谓的沟通,但实际上是假沟通。它是预设好了的很多剧情,你相当于你只表态,你的表态只在于你破案,说你觉得是这个人是那个人,你需要下一个。你觉得是这个关键人物,是这个关键物体还是那个关键物品。然后它是另一种就是让你沉浸的体验游戏。就相当于是你的手机变成了另一个人的手机,然后你在看他的生活就是类似这样子的。但那个的问题就在于他预设得太死了,但是你其实很难真的体验到,而且你知道它是一个封闭的东西,不是真实的微信。所以他其实缺乏了我们刚才讨论的这种,就是打开了这个剧场的真实性,他没有这个东西。但他确实他这个形式有一点好在于他转场非常快。所以你要想如果我们在,真的在微信里去做这件事情的话,节奏上面我们不能在技术上面拖太多的时间。所以你还是要考虑我们怎么能迅速地转换这些人物什么,就有很多实操上的问题。但如果这个可以攻克的话,我觉得会是非常好玩的东西。
谭:对我也在想这种技术上的问题。就是说他打电话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他打电话对吧?
王:但是就很难。这就是个,这都是比较困难的地方。但如果你做一个假的微信,它就不好玩了。
谭:对他真的得是真的微信,比如说他还可以跟朋友去吐槽什么的。就是说观众可以跟自己的朋友去吐槽,就截屏你知道吗?就这种。你看这玩意太傻了。
王:我觉得好就好在,同时观众也可以把这个截屏再给他们的朋友看。
王:首先就,你不知道对吧?它是不固定的,就它这个空间,这个关系和空间是可以无限蔓延的。
谭:所以其实最合适是就是当下发生的事情进行改编会最好玩。比如说昨天发生的或者上个星期发生的事情来改编是最有意思的或最有讨论度的,我觉得是这种事。
王:是的。而且你能看到反差对比什么的,就本身它形势就会比较有趣。
谭:其实我觉得这种剧情的设定的话,根本就没有必要有一个死的剧情,比如说一个完整的剧本。它其实就是一些。
王:没有它可以是偶发的。
谭:对就是一些转向性的,比如说在哪个节奏,把握一下节奏问题就可以了,不一定说有固定的结局或者是有固定的高潮的位置什么的。
王:我觉得它可以是目表制的这种戏,但是同时我们要,我觉得这个需要尝试要多去实验才知道他。就是你可以操作的空间是哪一些,然后怎么样才可以把我们愿意拿一个事件来让我们都可以尽量地把它做到有序性足够高。这就很像那些国外的那些像里米尼他们那些团队去做的。就他既有偶发的东西,但他保证它的现场性,然后同时它又有一定的就规则在,然后这个规则可以保证你的体验。
谭:对。那这种就比较好玩,他每次还都会更新。里米尼是谁我不知道。就是做。
王:就是德国的一个剧团,然后他们就是喜欢尝试这种交互,然后这种视听,就是他们做了很多这样子。《遥感城市》就是他们做的,他们还在上海做过好像。我没有记错的话。就大家戴着耳机,然后在城市里面听着那个指令,然后去做行为什么的。
《遥感城市》台北版演出剧照,图片来自剧团官网
王:去体验,就在城市里面。
谭:这个是已经有人做过了。
王:对他们就戴着耳机,然后他们就跑到比如。然后要一起坐地铁,然后要一起坐怎么样,就有很多这种还有分线路。这个他们在就是全世界的好多城市都做过,在香港在台,就在中国做了好几个点,然后就在欧洲非常多的城市都做过。所以他就是有一套规则,但是就是你当时你那一天你遇到的人,他要求你比如见到什么人,然后就跟他去,要见到一个人你要跟他怎么去沟通,这个东西完全是偶发的,他只有规则,但你自己的体验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
谭:我知道了他其实是个观念,观念行为。
王:然也。
谭:我昨天那个,前天吧应该是,其实就是昨天下午昨天晚上我认识一个朋友,然后他老师是个雕塑家,他老师是个做观念的。他老师作品特别有好玩,他老师,比如说我做了个作品就给你发个定位,我作品在那里。然后那个地方可能你根本就开车达不到你知道吗?你可能要穿过山翻过河然后才能到那地方。然后他那作品可能他的朋友都知道这个作品没必要去看,然后发给他学生,他学生就去看了。我觉得这个就跟你刚才讲的那个,就这个很像就是这种感觉。
王:就是这种感觉。
谭: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很好玩,这是纯观念的一个作品。我觉得我们刚才聊的核心最核心的一个点,应该出来关就是于它和剧场的一种对立关系。就是剧场的不同的方式,因为剧场是面对面,然后微信它的面对面是隔了一层东西。我觉得这个东西它是最有威最有力量,最能够出东西的一个核心。隔着那一层的东西能够让人看到它为什么要隔,它的存在的理由,它就是要这么存在这样的方式才是。
王:这恰恰就是值得讨论的这个部分没错。
谭:好吧,我觉得OK了。
王:随时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