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描二维码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或者在微信中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名称:

论坛日程

第四届华宇艺术论坛
时间/ 2019年12月14日 上午9:00 – 下午6:00
地点/ 海南三亚

9:00-9:15 AM
致欢迎辞
赵屹松(“三亚艺术季 & 华宇青年奖”创始人)
杜可柯(艺术写作者/翻译,ARTFORUM中文网主编)

9:20-10:00 AM
主旨演讲
刘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作为“现代”纪念碑的老城——历史化边缘视角下的东北区域变迁及现代性问题

10:00-10:40 AM
王绘(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中东铁路上的交融——20世纪上半叶东西洋艺术在哈尔滨的传播与影响

10:55-12:00 AM
对谈:耿军(中国内地导演、编剧、制作人)、刘兵(导演、编剧)
主持:杨北辰(当代艺术与电影研究者,策展人,现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
>东北:影像的现实与现实的影像

1:30-3:00 PM
对谈:郝敬班(艺术家)、王拓(艺术家)
>客从何处来

3:15-6:00 PM
鲁明军(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策展人)
>叙事东北:一个内亚史的视角

4:00-4:45 PM
王洪喆北京大学教师
>寒冷、革命与铁锈

 

4:45-6:00 PM

集体讨论

参与者:

耿军、郝敬班、林昱、刘岩、刘兵、鲁明军、石青、王洪喆、王绘、杨北辰、王拓

*林昱(长征空间总监)

*石青(艺术家)

实景与幻象之外:东北及其表征

 

最初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东北的是它在电影和文学里的再现:《白日焰火》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同期出现了一批以东北老工业城市为舞台的罪案电影;李陀和易烊千玺一起给班宇点赞,东北青年作家群体广受关注。进入2000年,好像每隔一段时间,东北就会在大众媒体和社交网络上成为众人讨论的话题。似乎作为当地支柱产业的重工业衰落,反而让东北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沿阵地变身为21世纪信息技术平台上最具生产力的内容提供方。从中不难发现某种历史的反讽。在经历了20世纪不同政治力量角力,若干“乌托邦”建设实验,各种野心、规划、剥削、牺牲的交织与错位之后,如今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是一片在这个所有社会交换都高速进行的时代里显得有些停滞、肃杀、肉身过于沉重的土地。说“土地”也许并不准确,在我们的讨论里,相对于地理空间,“东北”标记的更多是一种时间体验,指向那些在现代化进程中错失的机会、被掩盖却未能被遗忘的记忆,以及因其不断返还而在今日现实中留下的持续疼痛。

 

本次三亚华宇艺术论坛希望以东北及其表征为契机,探讨在分裂加深、围墙重塑的社会政治现实面前,当代艺术甚至文化生产如何处理自身与生活经验的关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避开陈旧的修辞游戏,同时又不因过度思辨而陷入虚无。从这个意义上讲,东北既是废墟,也是预言。

 

——杜可柯

演讲文稿

刘岩1978年生于沈阳,先后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著有《历史·记忆·生产——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研究》。

作为“现代”纪念碑的老城 ——历史化边缘视角下的东北区域变迁及现代性问题

王绘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中东铁路上的交融  ——20世纪上半叶东西洋艺术在哈尔滨的传播与影响

耿军、刘兵、杨北辰

对谈:东北——影像的现实与现实的影像

郝敬班、王拓、杜可柯

对谈:客从何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