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描二维码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或者在微信中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名称:

2021年华宇青年奖入围展:完美之隙

展览介绍

在2017年的一篇访谈中,我称“完形”为我策展工作的核心。“完形”来自我大学时候学习梅洛庞蒂的格式塔心理学,大致用来调和自然与意识的对立关系,或者说,是调和理智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矛盾。在西方哲学史里,这对矛盾根深蒂固:萨特说“自在与自为”,笛卡尔讲“心”与“物”,讲的是这对冤家,往前推,也能溯到更早的渊源。我谈“完形”,大致是划定当代艺术行业的范围后,对其具体化或者庸俗化的挪用。我在艺术家创造和展示的流程中看到了割裂,就想修补它,消除它。我理想的状态中,艺术家的创造和他的身心状态应该是一体的,能够互相补足和完形,不受外界的干扰;另一方面,展览和写作,也应该起到相似的作用,要与艺术平行又呼应,不各说各话。

 
这套方法管用,前提是能细水长流地理解艺术家。成长的经历,生活的习惯,创作的怪癖,喜欢用哪款微信表情——广泛地了解此人,收集细碎的信息,总能摸到一两条完整的线索来破题。久而久之,渐渐觉悟到,或许艺术并不全然栖居于某一张绘画或一场录像或一件雕塑之中。艺术就是某一些值得去捕捉的细碎的信息,作品分有这些信息,艺术家的生命真实状态也分有它们。我的工作,是通过两边的对照,确认这些非常艺术的信息大致样貌,再凭借安排展览的起承转合,将艺术最大化激发出来——确认和激发两个阶段常交替进行。疫情期间,对效率要求极高的展览筹备期间,这样的工作方法是奢侈的。
 
策划“完美之隙”的时候,借主办方的协助,大约一周内,我邀请了20位/组参展艺术家见面。其中18位/组,都是一个来小时的腾讯网络会议。我能感觉到他们生命经验中许多故事的鲜活,也明白,我如果能长期观察并伺机捕捉故事,他们的形象会更丰满。就我和他们的工作而言,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这个开始缩短了我之前悠长的完形过程,或许潜藏着新的契机——我感到,在这样忙碌变幻的时局中,完形本来是无时无刻的,察觉到裂缝倒是难能可贵。我把展览名字定成“完美之隙”,英文是“The Perfect Flaw”。大概意思是“无论对完美的要求有多迫切,裂缝是在所难免的”;也可以理解为“必须有一些缺憾,完美才称得上完美”。
 
即便如此,我还是希望展览凑成整体。许多艺术家的作品与水域有关,于是凭借这些凑巧的意象,我试图把人与水之间的关系作为展览隐约的线索。展览路线从游泳池更衣室岔成两道,随着珊瑚、救生圈、海洋尽头的日出日落弥漫开,延续到一面海岸礁石般的尽头。礁石也可能是堆积的云朵,或者沿街的骑楼。有趣味的联想,充其量能引动观众观赏作品时视觉思维的发散,不能概括艺术家作品的共同本质。
 
我们活在一个比后现代还要后现代的时刻,世界在开放和闭合中摇摆,在确切和虚妄中切换,各种认识方法和视觉元素杂糅在一起,要厘清一个个体上下文的脉络,或许在初衷就违背了这时代的特色。如若将寻求“共同本质”视为策划展览预设的前提,或者奋力“完形”的结果,会不会暗藏着对实况的掩饰?在目之所及的范围内寻求和谐、圆满和完美,是否是缺乏面对世界混沌面目的勇气?当下充斥着的所谓“艺术”是否共谋了这掩饰?一年一度,华宇青年奖令人期待,是因为它总能集结一些青年人,这些人,在祥和的寂静中,能听见世界的缝隙在幽暗角落缓缓爆裂的声音。为此,他们可能焦灼不安,可能神情泰然。但他们同样可爱。他们操持各种各样的语言,想把自己听到的让别人也听到。终归,他们给予的,是他们所见的真实。爆裂之声倘若回响,便是掩饰即将揭开的信号。

策展人:杨紫
艺术家:陈呈毓、张纹瑄、钟正、陈荣辉、陈惠立、常羽辰、44月报、胡佳艺、啾小组、林羿绮、女子天团、任一飞、谭英杰、王晓曲、谢静、杨迪、叶无忌、袁中天、张移北、郑安东
2021.12.4-2022.2.16
华宇艺术中心,三亚,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