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描二维码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或者在微信中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名称:

奖项日程

2018年9月26日:华宇青年奖初评会议

2018年11月16日:北京新闻发布会

2018年11月27日 – 12月6日:布展者之夜

2018年12月7日:华宇青年奖终评会 & 展览开幕

2018年12月8日:华宇艺术论坛 & 华宇青年奖晚宴

 

2018年华宇青年奖

 

2018年三亚艺术季 & 华宇青年奖自邀请提名以来,向艺术界一线工作者发出提名邀请,提名嘉宾包含往届华宇青年艺术奖入围艺术家、策展人、写作者、艺术媒体工作者等。60位提名成功的嘉宾,向我们贡献了一百多位/组艺术家名单,其中,有效提名名单为123位/组艺术家,他们中的很多人拥有跨学科经验,作品形态自由开放,日常活跃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区,部分艺术家长期居于国外。

2018年9月底,华宇青年奖初评会在北京举行,我们很荣幸邀请到资深策展人孙冬冬,广东时代美术馆首席策展人蔡影茜,评论人、《ArtReview Asia》联合创始人和主编林昱,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刘畑,作者和策展人富源作为今年的初评评委,经评选和讨论,从123位/组提名艺术家名单中挑选出20位/组入围艺术家。

20位/组艺术家名单(姓氏首字母排序):

洁、迪、冯冰伊、冯骏原、城、李继忠、李维伊、昕、刘张铂泷、马海蛟、可、蒲英玮、谭荔洁、童文敏、旭、未来主人、杨季涓、连、曾家伟、朱建林

依照华宇青年奖评选流程,我们将邀请策展人为入围的20位/组艺术家于位于海南三亚的华宇艺术中心策划群展,五位终评委将在观展后,召开终评闭门会议。今年,华宇青年奖将邀请皮力(香港M+希克资深策展人)、张培力(艺术家)、刘韡(艺术家)、鲁明军(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四位艺术界资深策展人、评论人、艺术家作为终评委成员,他们都曾担任过华宇青年奖的终评评委或初评评委,另外,也特别邀请段建宇加入到本年度的终评委阵营,相信凭借他们在艺术界的阅历和工作经验,能够推选出实至名归的“评委会大奖”和“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者。

本年度,我们很高兴首次邀请到刘畑为艺术家策划群展。以《前提》(Condition)为名,他创造性地反转了奖项、展览、时空的设置:将布展时间转化为有效的生产时间,将作品的展出转化为作者相处的契机,将孤悬的海岛转化为交流、碰撞的“反应堆”,将评奖的“零和游戏”之“结局”,转化为某种过程中预先的各自收获,并期待以此埋伏未来更深远的可能。同时回归于这个关于“艺术家”而非“艺术品”的奖项及其“艺术季”的本质。

这一切,将以一个新设立于展览开幕之前的“布展者之夜”(The Nights of Work-er)十天项目而展开,并由这系列“Pre-Act”,贯穿至展厅现场超过一百件作品的呈现之中。项目特邀的观察员戴章伦、龙奕瑭、李佳、刘旭俊、瞿畅等,以及定居于海南本土的艺术家、媒体的同仁、批评写作者、论坛的嘉宾们,也将各自“提前”到来,以独立的视角介入到《前提》展览背后/之前的工作之中。从而在海南这座岛屿、三亚这个远离中国艺术中心的城市,构造出产生深入讨论和交往的独立时空,推演和共谋艺术的发生,将今天对于效果和结果的普遍的、表面的关注,转向艺术工作与艺术工作者的不可见的“前提-条件”。

 

华宇青年奖评选标准及流程    

华宇青年奖专注于鼓励三十五岁以下,针对艺术语言与思想提出新问题、坚持探索的青年华人艺术家。

提名丨由提名嘉宾推荐3-5位符合条件的艺术家参与初轮评选

初评丨召集5位初评委进行初评会议,选定20位/组入围艺术家,参加12月在海南三亚举办的三亚艺术季暨华宇青年奖入围展

终评丨由5位终评委现场观展,召开闭门终评会议,选定两位获奖艺术家

颁奖丨在华宇青年奖颁奖典礼上,“评委会大奖”及“评委会特别奖”得主将被当场公布

 

 

终审评委

皮力

| 香港M+希克资深策展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部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2001-2012)。博而励画廊创始人和总监(2005-2012)。 |

从这一代艺术家来看,未来的中国艺术家和国际艺术家之间的区别可能就没有了。他们的知识经验和获得的信息都是新的,他们的反映,对国际话题的认知也是同步的。

张培力

| 张培力,1957年11月生于杭州,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油画系,居住和工作在杭州。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OCAT上海执行馆长。 |

我觉得今年的入围展有很多的新鲜感,在不断地往前走,这是特别好的一种感觉趋势。60位提名嘉宾和五位初评委所挑选的艺术家都非常好,其作品水平也比较齐。可以看到,新一代艺术家的工作方式、态度,都具有积极性和突破性。比如说他们有多跨界的身份,以及对跨界的探索。同时这个展览从视觉语言上的可读性,和视觉上的空间关系、说服力来看,有完整度,每个艺术家都展示的比较充分,这让评奖变得特别难。

段建宇

| 艺术家,近期展览包括:单手拍掌,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 (2018); 兴起: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声音,透纳当代美术馆,马尔盖特,英国 (2018) ;“杀,杀。杀马特 广州镜花园 (2016) ;第八届亚太三年展,昆士兰现代美术馆,布里斯班,澳大利亚(2015);醍醐,上海外滩美术馆 (2013)。 奖项:2010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家奖(CCAA)2010年度最佳艺术家奖。 |

我第一次做评委,面对这二十个被挑选出来的艺术家,觉得既荣幸又挑战,因为大家都看的出来,这届入围的艺术家陌生面孔多,整体水平高,海归多,专业上跨界的也有好几个,基本上是混合媒介和影像。我来之前通过朋友圈也了解到今年的策展方式和有趣的艺术家之夜,和纯粹地到一个地方做展览相比,艺术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专业上的碰撞、交流似乎也是很重要的,对于艺术生态来讲。

刘韡

| 1972年生于北京,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刘韡的创作成熟于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深受新世纪中国社会特有的变动和起伏影响——城市和人文景观的变迁对其影响尤为突出。作为活跃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后感性”小组中的一员,他以众多不同媒介,诸如绘画、影像、装置及雕塑等来进行创作,并逐渐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在世界舞台上受到瞩目。 |

我觉得今年华宇青年奖入围展的整体作品更加简练,艺术家思考的层面和视野比以前更开阔,能看得出策展人刘畑与艺术家沟通的比较多。每个艺术家通过几件作品组成了一个话语,它相比输出单件作品可能更具有现实性,你能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一个艺术家所关心的问题。包括评委在展场与艺术家的沟通,也许聊得不一定是艺术,可能是他们生活当中的一些理念,这对一个艺术家的长远判断都是有关联性的。

鲁明军

| 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策展人。剩余空间艺术总监。曾连续三年担任华宇青年艺术奖初审评委。2015年获得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金。2016年获得YiShu中国当代艺术写作奖。2017年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ACC)。同年,获得第6届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CCAA)。 |

今年的华宇青年奖入围展“前提”整体感觉很好,看得出来策展人刘畑在展览结构上花了很多心思。他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把每个艺术家的作品以最佳的效果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不同艺术家作品之间的交叉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让彼此变得更强。比如刘昕与童文敏的作品之间为什么用铁栅栏进行区分并连接?按他的说法,是因为铁在刘昕的作品中代表了一种高科技技术,在童文敏的作品中它代表了一种与身体本能相对抗的东西或感官对象;刘畑还把郭城和马海蛟的作品看成是两种土地;包括主展厅门外蒲英玮、冯冰伊、冯骏原的那部分,空间利用得也很好。

初选评委

孙冬冬

| 策展人、评论人、撰稿人,现生活和工作在北京 |

走到今年,我发现华宇青年奖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一是受到提名的艺术家数量非常多,二是有很多被提名的艺术家拥有海外留学经历,或在海外居住多年。

蔡影茜

| 广东时代美术馆首席策展人 |

在每年的三亚艺术季 & 华宇青年奖的平台上,我作为行业内的工作者,能够有机会,相当集中地把过去一年当中出现于不同展览的年轻艺术家作品,甚至并未参展的艺术家作品系统地观看,其中自然会呈现出更具有潜力和有待挖掘的年轻艺术家。

林昱

| 评论人,《ArtReview Asia》联合创始人和主编 |

每年华宇青年奖公布的入围和获奖名单我都会关注,因为可以从中获取我长期关注的艺术家新动向,也能了解到新面孔,是补充自我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刘畑

| 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云栖·科技博悟馆馆长,「开放问题研究所」发起人。 |

最终入围的20位/组艺术家将到达一个海岛上进行作品呈现,参与最终的评选。海岛是一个独立的时空,我期待的是他们在一起的那段时间,就是这20个非常优秀的年轻人、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他们共处的那段时间可以发生什么事情,可以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富源

| 驻于北京的作者和策展人 |

我很期待今年的策展人和艺术家之间能够有一个不同的工作方法,也希望可以在他们的合作中看到艺术介入知识生产的批判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