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描二维码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或者在微信中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名称:

2017年华宇青年奖

“华宇青年奖”专注于鼓励三十五岁以下,针对艺术语言与思想提出新问题、坚持探索的青年艺术家,协助当代艺术系统找寻并未被发掘与关注的艺术创作样态。

在前四届“华宇青年奖”成功举办的基础上,2017年第五届“华宇青年奖”终评委员会由侯瀚如、皮力、凯伦·史密斯、田霏宇及张培力组成,而初评委员会由鲍栋、鲁明军、刘畑、彭禹及孙冬冬等组成,侯瀚如出任评委会主席。

除现金奖励外,“华宇青年奖”将给予获奖艺术家在专业领域持续的支持和资助,包括个人作品和艺术家项目的实施及展览,以及相关的策划、宣传和文献出版等

终审评委

侯翰如

| 侯瀚如是一位策展人、评论家,被广泛认为是将中国 当代艺术引介到西方世界的重要人物之一。出生于中 国广州,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1990 年移居法 国巴黎,现工作及生活于罗马、巴黎和旧金山。 2006 年至 2012 年,他在旧金山艺术学院(SFAI) 担任展览和公共项目总监以及展览和博物馆研究系主 任。曾任意大利罗马国力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和国 立建筑博物馆(MAXXI)艺术总监,2015 年起侯瀚 如担任古根海姆美术馆博物馆顾问策展人。 |

华宇青年奖的入围艺术家群展比较多元和丰富,每个艺术家都很有个 性,很难概括一个总体的倾向出来,因为这也正好是今天的多元化的 艺术倾向。可能从年龄上来讲,这代 80 后 90 后艺术家现在都处于 20 几岁到 30 几岁的年龄阶段,他们生活的现实有很多非常接近的经验, 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反映出他们对于这个时代生活条件的一种敏感。 特别是他们在网络语言或者大众媒体下面的去寻找个人演绎的可能性。 如果对于这些艺术家的背景材料去做一些了解的话,就会发现他们很 大程度上都成长在全球化教育的背景下,而他们的创作也趋向于全球 化的艺术语言。这反映的是原来全球化中地缘的区别,从一种垂直的 区别变成了一种水平的多层次的区别,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

皮力

| 拥有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理论博士学位,并在该校 人文学院任教达 12 年。2012 年,他被委任为香 港 M+ 博物馆高级策展人。作为艺评家、策展人 和教育工作者,他的独立和专业意见对于 90 年代 以来中国艺术的发展甚具影响力,与法国的蓬皮 杜中心、伦敦的泰特现代艺术馆以及亚洲其他机 构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

今年的华宇青年奖给我主要的印象,直观上看影像、大型装置比较多,行为及社会介入类作品比较少。华宇青年奖每年都设立一个大奖、一个小奖;我想大奖是代表评审团共识的,小奖里面有很多很偶然因素,代表我们对未来的一个倾向。这个奖项将来产生什么效应需要一些时间来证实。

凯伦·史密斯

| 英国艺术评论家、策展人。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重 要的国际推介者,凯伦从 1992 年定居中国以来 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她对中国当代 艺术不同时期发展状态的客观呈现,2012 年起开 始撰写“发光体:亲历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系列 书籍。2013 年,凯伦接受德国 Taschen 出版社 的邀请,担任《Art Now Volume 4》中国部分的 作者。2005 年,凯伦成为 OCAT 深圳馆的学术 顾问,并于 2012 年被任命为 OCAT 西安馆的执行馆长。 |

在今天的中国发展速度很快,所以坚持自己的步调是很重要的。华宇 青年奖从开始到今天其实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这背后是他们坚持的 愿望。在三亚这个地方,对于本地人或者是一般的游客来讲,很难去 一下子判断 ,这样的当代艺术奖项对他们而言有多大的意义。但是 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如果从小父母就有机会带你去看美术馆看看展 览,可能就会给你带来一些不一样的经验,华宇艺术中心就是这样一 个地方,一家人可能是轻轻松松地到来,也许他们偶然看到了这个展览,或许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会吸引他们进一步了解眼前的作品以 及当代艺术。

林天苗

| 1961年出生于山西太原,现居住和工作在北京。 1984年研修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1988年赴 美,1989年于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学院学习,后以 设计师的身份在纽约工作了近7年时间。1995年 回国,在“开放工作室”的艺术活动中展出了的 “缠的扩散”、“圣 德蕾娜的诱惑”、“裤子”、 “树”等作品,奠定了她从事实验性艺术的重要 性地位,同时也是第一批获得国际关注和认可的 中国女性艺术家之一。1998年创建了“北京藏酷 新媒体艺术空间”。 |

对于华宇青年奖我还是比较了解的,因为每年他们都会把画册寄给我, 然后他们往届的评委包括入选艺术家我也都非常熟悉,但是我今年是 第一次参与到他们终评委的评审。评判过程中,评委之间的争执还是 比较激烈,大家都非常认真地表达各自的意见,我们也把每一个艺术家, 分析得非常透彻,评选其实是相互妥协的结果。造成评审争执的原因 并不是这次选择的艺术家很新,其实很多参展艺术家都已经做过个展, 而且很多艺术家的展览现场我们也都看过,对大部分艺术家的过往创 作我们还是相当了解的,包括艺术家创作的可塑性、可能性及未来的 发展,艺术家以往的创作线路、表现形式等等。争执的理由还是考虑 到学术趋向性,这几位评委都非常负责,大家在讨论终审颁奖词的措 辞时都非常谨慎和小心。

张培力

| 张培力,1957年11月生于杭州,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油画系,居住和工作在杭州。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OCAT上海执行馆长。 |

这些入围艺术家基本上都是80后,也有特别年轻的90后。他们的生活环境就是伴随着全球化和电子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所以他们在语言和技术层面上是没有什么障碍的。我觉得现在我们这一代人再去评判他们的作品时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再去看他们有没有态度,而从时间上来讲可能我们的视角和他们已经有了错位。以前在新媒体刚刚出来的时候我们一直在讨论它对社会的影响,但如今对年轻的艺术家来说,我们的讨论已经失效,这些已经不是一个话题,在他们身上发生这些东西是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