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描二维码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或者在微信中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名称:

2016年华宇青年奖

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是由华宇集团、玖盒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公益性艺术奖项,专为在 复杂的当代文化语境下不断实验与探索的青年艺术家而设,旨在持续性地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面貌, 进而展示多维度的创作观念。

在前三届“华宇青年奖”成功举办的基础上,2016 年第四届“华宇青年奖”终评委员会将由皮力、凯伦·史 密斯、田霏宇、张培力及隋建国组成,孙冬冬、鲍栋、鲁明军、刘秀仪、刘韡及蔡影茜则为初评委员会成 员,皮力为评委会主席。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将从众多提名艺术家中评选出 20 名入围艺术家参加年底在三亚 举行的艺术家群展,最终甄选出两名艺术家并授予他们“评委会大奖”和“评委会特别奖”。除现金奖励外, “华宇青年奖”将给予获奖艺术家在专业领域持续的支持和资助,包括个人作品和艺术项目的实施及展览, 以及相关的策划、宣传和文献出版等。

终审评委

皮力

| 香港M+希克资深策展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部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2001-2012)。博而励画廊创始人和总监(2005-2012)。 |

中国现在的艺术奖项有很多,对我们来说,华宇青年奖是一个民间的奖项,我们希望能够最大地积累美术界之中老师、艺术家、批评家、博悟馆馆长包括传媒对于艺术的一个基本看法。谁最终获奖是一个小问题,其实关注奖项的展览是最重要的:仔细看这个展览你还是能体会到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之中发生的一些面貌变化,因此华宇青年奖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看到美术界的一些趋势性的东西。

凯伦·史密斯

| 英国艺术评论家、策展人。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重 要的国际推介者,凯伦从 1992 年定居中国以来 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她对中国当代 艺术不同时期发展状态的客观呈现,2012 年起开 始撰写“发光体:亲历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系列 书籍。2013 年,凯伦接受德国 Taschen 出版社 的邀请,担任《Art Now Volume 4》中国部分的 作者。2005 年,凯伦成为 OCAT 深圳馆的学术 顾问,并于 2012 年被任命为 OCAT 西安馆的执行馆长。 |

这届艺术家的不同之处其实是在于他们生活的地方。从艺术家生活的地理层面上而言,由北到南,一定会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在今天很多艺术家都在强调一些国际性的事件,但是艺术家追求的肯定是个人的表达。所以这些入围的艺术家无论在哪里学习哪里长大,他最后要表达的一定是他个人对于某一个瞬间或某一个话题的看法。虽然国际化是一个很潮流的说法,但我们不要忘了,每个人都不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性格会让人产生不一样的思考。

隋建国

| 1956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84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得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得硕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

今年我是第一次当华宇青年奖的评委,如果说把这20位艺术家放到全国范围来看,可以说华宇青年奖应该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圈里最尖端的一个部分。这些艺术家里大概有三分之二都有海外留学的背景,甚至已经活跃于海外的艺术界之中,他们的目标和在中国本土生长起来的艺术家是由不同的。同样是看待中国本土的问题,他们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今年的艺术家可能是由于推荐人所在的地区有所拓展,所以艺术家的来源也更丰富。今年的入围艺术家很有特色、更加国际化,形成一个话语圈子。

田霏宇

| 生于1977年,获杜克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以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学位。现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馆长。 |

今年华宇青年奖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中国年轻艺术家”的国际化,但我也并不认为这对中国艺术家带来了什么巨大的挑战,其实它逐渐丰富了中国语境下艺术创作的厚度。比起往年,今年入围的艺术家都特别成熟。虽说是年轻艺术家,但其实他们也都做过很多次展览,有些甚至进行了将近十年的艺术创作,对理论包括实践有非常深厚的理解。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充满活力和信心,所以这个奖的意义就是突显了这一点,同时让大家更能理解近年来艺术创作新的方向。

张培力

| 张培力,1957年11月生于杭州,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油画系,居住和工作在杭州。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OCAT上海执行馆长。 |

像三亚艺术季和华宇青年奖对于公众、艺术家来关注或讨论艺术问题,都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我觉得这样一种展览规模和评奖活动,有很强的专业色彩,但是同时它又不是专业内部闭门造车的一件事情,它的工作都很有序很扎实,没有特别张扬的一些动作,这是很难得的。